你是否曾遇到过这样的状况:尽管一天中并未完成太多任务,却感到异常疲惫;在社交场合中,容易感到局促不安,不愿主动开启对话;尽管脑海中充斥着待办事项,却仍旧提不起劲去实施。这种没有动力的感受,其实就是我们的“心理能量”不足,陷入一种“提不起劲”的状态。
今天就跟大家聊聊,如何改变这种状态,重新恢复心理活力。
一、降低自我责备,努力改善自我评价方式
美国心理学家鲍迈斯特提出了自我损耗理论,该理论指出,即便你未采取任何行动,每一次的选择、挣扎、焦虑以及注意力的分散,都在无形中消耗着你的心理能量。大多数时候,你并非真的不愿意行动,而是处于拖延之中,伴随着自责的情绪。当你行动迟缓时,可能会对自己进行一系列的自我责备,这些念头可能会让你感到压抑。
二、做真正放松的事,找到自己的“舒适区”
每个人放松身心的方式各不相同。有些人能在压力中更高效地完成任务,而其他人则需要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才能有好的发挥。因此,不必模仿他人,如果你现在感到疲惫,回想一下你上次精力充沛的时刻。那可能是在海边堆起沙堡的时刻,或者是品尝美食的瞬间?然后自问:那时与现在有何不同?你如何才能再次创造那种环境,激励自己行动起来?
三、选择真正想做的事
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经常迫使自己去完成一些内心并不渴望但认为必须去做的事情:为了维持生计,打工人坚持工作;学生为了顺应潮流,不得不参加各种证书考试、公务员考试或研究生入学考试。当我们过分强迫自己去执行某些任务时,往往会耗尽我们的认知资源,导致疲惫。或许在每个不愿意面对的任务背后,都有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。但无论是什么,都值得我们暂停脚步,深思——我真正关心的是什么?这些任务又是如何帮助我实现目标的?这可能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或目标。
四、想法发生时,就是最好的开始时间
人类大脑中存在着“奖赏回路”。这一回路是由行动所驱动的,意味着只有当我们采取行动并获得积极反馈时,动力才会产生。因此,通常需要经过几次锻炼之后,锻炼的动力才会涌现。同样,在某个项目上工作的动力,往往也是在项目推进一段时间后才逐渐显现。这向我们揭示了两个重要的事实:首先,我们不应等待动力的到来才开始行动;其次,一旦有了想法,就应立即付诸实践。任何思考都无法取代实际行动,只有行动才能提供最直接的反馈。
撰稿人:谭杰
审稿人:米尔阿迪力江·托合提
时间:2024年11月14日